自然教育是什么?
自然教育的涵义很广泛,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除了与“自然”有关的教育外,“自然教育”也有指为实现培养孩子的目标,依孩子的自然天性或状态进行的教育。
本站所指的自然教育,是以自然为内容、与自然相关的教育;
自然教育在大陆历史不长,
2000年“自然之友”翻译出版《与孩子共享自然》,开始了自然教育的学习、探索和实践;
2006年,大学生绿色营将台湾荒野融自然体验、自然观察、自然创作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引入大陆;
2010年,自然之友翻译出版《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014年,首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召开。
或许有人会问,关于自然的教育,我们带孩子到户外去玩耍,到自然中休闲旅游,或者在学校课堂中学习自然的相关知识,算不算自然教育?如果算,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推广自然教育呢?
笔者认为:自然教育,绝不仅止于在自然中玩耍嬉戏,或了解自然的一些知识与规律,更在于人们联结自然,师法自然,探求生命的的本质,帮助自身的成长,也在生态的世界观中,求得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谋求共生。自然教育实践往往有下列特征:首先,很关注情感的启迪和提升;其次,更加注重户外,强调直接的体验;最后,非常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等三个关系的建立和提升。
在此,尝试对自然教育做如下的描述:
自然教育,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与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正如约瑟夫·克奈尔所说:“自然给了人类一份厚礼,那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后,人才成为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从另外一方面看,只有人类才能如此透彻地欣赏与关注自然,只有通过人的体验,自然的微妙才能如此鲜活地体现。”
为什么需要自然教育?
▼自然生态保育及环境保护的需求
四五十年前,雾都、脏臭的莱茵河、八大公害事件……发达国家的前车,成为我们今天要面对的困境:笼罩南北的雾霾、水质一半污染的十大水系、超标率为16.1%的土壤……环境污染已是公众有目共睹,亲历其害。
环境保护,仅是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远的距离。虽然现在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获得环保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但对公众为环保有所行动的促进还是有限。有些情况下,知道很多却无力改变时,因习得性无助更会变得麻木、冷漠甚至逃避。有从未体验过自然曾经美好的90后会说:“感觉现在的环境就挺好的”。惊讶之余,不得不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改善环境教育的效果,促成更多自觉的自然生态保育及环境保护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家路易斯·楚拉针对环境保护领域领导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之所以投向到环保事业,是由童年时期或者青少年时期的两种因素综合促成的:一是在荒野或者半荒野地带度过了相当长的时光,至今还历历在目;二是有一位长者教导他们对自然的尊重。
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虽然自然知识重要,但激情才是奋斗的长期动力……激情不会来自录像带和CD光盘,它是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从大地里捧出来的,它沿着染上草汁的袖子走进心中。”
自然教育,让参与者在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责任感和能力,保持激情,对于改进环境教育效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成守护行为,其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孩子成长的需求
自生命之始,自然的形态、感觉、气味、声音等就围绕着每一个个体。孩子通过感觉来生活。感官体验将孩子们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因此,有时间有地方感知世界,自由自在地在户外环境中探索和玩耍,对于儿童内心生活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罗宾·摩尔)。
然而,“在生活中过度依赖科技,畏惧陌生人和大自然,轻视自然教育,以及不尽如人意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化进程”(理查德·洛夫)等等原因,正在使城市里的孩子从空间上(缺少便利合适的自然玩耍场所)、时间上(忙于功课、补习班及被电子产品吸引)、心理上(自然是可怕的)疏离了自然。一个丰富的、开放的环境会持续地为富有创造性的参与提供更多选择,而死板的、乏味的环境将限制个人或团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自然教育是借由亲身体验与环境互动,引导人们能知能感能乐能爱自然。” 城市密集的人口、自然环境甚至自然物的稀缺,急需推动公众了解自然教育,引导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自然教育效果,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成人身心再生的需求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劳伦·哈林说:“一旦你投身于自然,她就能让你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让你明白,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很多伟大的事物。这能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唯有在自然中,眼前问题才不会要求你立即给予注意或者找到答案。在自然中,你可以远离痛苦而又不会与世界脱节。”此外,自然中丰富的新事物,多角度,同样也对激发成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帮助。
但是传统观点往往会令人觉得到自然中玩是浪费时间,或者在一周的忙碌工作后,更期待呆在家中休息。成人会安排时间旅游,在自然美景中放松身心。匆匆游览的观光只是自然的过客,没有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完整鲜活的自然感受,表面看的东西越多,就越看不懂内涵,越缺乏深度,也就很难更好地领会大自然的恩赐与启迪,帮助心灵成长。
当“快节奏”和“快餐文化”的刻板与枯燥占据都市生活时,特别需要拾回对美好事物的感觉;而“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蕾切尔·卡森)成人需要自然教育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仔细看看身边的人和事,让忙碌的心活在当下,也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让生命更丰满。
另一方面,多样化、开放的自然会鼓励社交互动,启发养成社会性感知与知识、道德、习惯。在自然中,可以帮助人们理清思路,多角度看问题,重新放松释然。在自然教育中,引导参与者学习与自然共处,与人共处。以充满感恩、尊重与爱的心,相互理解与接纳包容。同时,在自然教育中学习生命本身、自我的本质,尊重生命,尊重人类。
自然教育行业现状
自然教育的需求广泛,类型多样,同时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长们期待更多的自然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已经引起各地教育机构、环境机构、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等众多机构关注并开始尝试自然教育。
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开始开展自然、环境或生态相关的课程,或者一些地方综合、校本课程,或者兴趣小组在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场所如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尝试做自然讲解与自然体验活动;民政注册或工商注册的一些环境与生态保护类的机构、户外活动企业、教育咨询机构也在尝试结合自然教育的业务拓展。
近年来,更有了专注于自然教育的民政注册或工商注册的自然教育机构,这些机构的出现,对于自然教育的深入及系统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前,与自然教育相关的服务林林总总、各具特色,大致有以下几种:
- 知识型自然教育:这类自然教育以博物学知识为主,包括有学校内的自然及生物相关课程,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的兴趣课程等。
- 体验型自然教育:通过自己去看、去感受、去尝试、去听或者去闻,感受自然环境的刺激,将孩子们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
- 游学型自然教育:走入自然中,更细致深入地观察自然,学习与了解生命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依赖;思考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感受对自然及万物的尊重及责任,建立生态的世界观。
- 研究型自然教育:对自然感兴趣的人,对自然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可以为自然教育积累更多的基础资料,促进自然教育的发展。
- 解说型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解说或引导者的形式,让学习者也成为自然教育的传递者。鼓励公众投身环境行动,从“量变到质变”,带来积极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