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到林治平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提到:错误的前提,加上正确的推论,加上狂热的执行,等于万劫不復的悲剧!前提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强而有力的价值观,每个人对很多事物已经都有假设,而我们的所有决定都根据前提去做,所以检视自己的假设是很重要的。
举例来说,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被过度解释就成了现代的教养迷思,认为培养下一代,就要让他们有「竞争力」,否则赢不过别人,就会被社会淘汰。不少人是这样被教养大的,即使痛恨比输赢,但是在学校的时间也多半在跟同学较量中,胜必骄,败必馁。竞争,的确让人发挥(应说是逼出)很多潜能,也尽量保持进步状态,因为不进则退。在退步的恐惧中,力争上游。
因着这样的假设,父母要让孩子成为适者,合理的推论就是希望孩子多具备几项才能,所以孩子从小忙碌于各种学习。学习没有不好,但是在培养竞争力的假设下学习,动机从爱拼才会赢到输人不输阵,多数人很难真的享受学习的乐趣。所以缺乏学习动机很普遍的存在学校中,学了不会用、没有用,干么这么辛苦 ?
在人际关系上,人跟人接触会不自觉的势利,对方对我有利吗?还是如果我帮了他就会让我自己处于下风?下意识里,这种算计一直在进行中,严重的推论就是所有人都是互相利用的,终至一生从没交过真正的朋友。
我想起一本图画书《100万只猫》(远流出版),内容是:老太太想养一只猫,老先生出门去找猫,他把所碰到的每一只漂亮的猫带回家。因为只能留下一只猫,所有的猫开始争论谁最漂亮,这些猫气得你吃我我吃你,最后所有的猫都被吃掉了,只有一只很不起眼的猫逃过一劫,老先生终于发现,这只猫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猫。
很多人看了这本书都不喜欢,甚至在图画书评选的场合中我也常听到猫吃猫太可怕了的评语。其实作者要说的不是猫吃猫的残忍,而是在适者生存的假设下,自以为应该活下来的猫,反而因竞争而两败俱伤,而最弱势的小猫因与世无争而存活,这本书的假设是: 天生我才必有用!而被爱与爱是生命的关键。
想必这样的观点让小孩感到很安慰吧?在听故事时,大人的投射是那些有竞争力的猫群,而年幼孩子投射的是那只小猫,孩子们需要无条件的爱,不是赢了才会被爱的交换,而真正被爱的孩子就会像那只小猫一样,愈来愈漂亮,终于成了最漂亮的那只。
你的假设是什么呢?适者生存?适得其所?花点时间想一下,然后加上正确的推论和认真的执行,说不定会减轻教养焦虑,且得到想要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