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最难忘、最特别的「第一届」。初任教师,对于打造理想的班级不免憧憬,Ms.蔡蔡分享自己多年前,想建立一个自由、快乐的班级,却被其他老师指责「你的自由不适用!」而带班第一届的第一个学期也让她发现,真正自由的班级,并不是当初想像的模样。
多年前,从国外完成硕士学位回国的三年后,我离开中研院的工作,辗转回到教育圈。
在开学前几天,和同为七年级新生班导师的新同事们聊天,提到开学那天我打算请每个孩子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在学校开心自在的学习。许多同办公室老师听到我的打算,惊讶之余都很严肃的告诫我,这样绝对是错的!不仅仅是资深老师,连比我年轻但是代课经验比我丰富许多的同事都再三提醒:「第一天一定要板起脸孔!不要笑!给他兇下去就对了!先建立威严,其他的之后再说!」虽然大家不断耳提面命,我还是半信半疑⋯⋯
刚入教育圈,对「自由」的班级憧憬
也许是天生反骨,加上当年师大的老师们实在都太有教育爱,一想到学生,心中徘徊的句子总像是夏山学校里面的「I would rather see a school produce a happy street cleaner than a neurotic scholar.(我宁愿看到学校教出快乐的清洁工,而不是神经质的学者。)」之类经典名言,满脑子希望把自己的班级打造成自由、快乐、自主学习的场所。几天后,我带着满满的笑容与憧憬踏进班级教室,期许他们这三年在学校开心的学习。
开学后的几週,我看着别班老师上课站在后面盯、下课进教室盯、外堂课盯、早自修午睡放学盯、朝会盯打扫时间盯,总之每个时段盯紧紧,觉得自己都快要疯了!到底为何要这样对自己和学生?我是来当老师,不是来当狱警耶!
为什么早自修不能吃早餐?(我自己以前都这样耶!)
为什么午休不能在位置上安静看书,一定要趴睡?(那么热怎么可能睡得着啊?)
为什么外堂课一定要列队走?(又不是在当兵!大家各自准时到教室就好啦。)
为什么上课不能讲话、丢垃圾、喝水?(想打瞌睡的时候需要活动一下嘛!)
为什么凡事都是纪律第一?好多班级的规矩都让我怀疑这真的是学校吗?比较像是监狱吧!甚至,我还为此跟某个控班甚严的老师起过冲突,原因是我感觉他班上的学生完全不像这年纪的孩子,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机器人般没有生气,上课我再怎么提问也很少人发言,每个人都「乖」得不得了,乖到离奇;而他认为这本来就是应该的,在班上最重要的本来就是安静、纪律、秩序!转而说我带的班级看起来乱七八糟,我提倡的「自由」在台湾中小学根本不适用!叫我不要随便把国外的那一套带来这边!
当时理想化的「自由」,没有让 孩子快乐
当时还理直气壮的我,完全没预料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开始不断被自己的班级各种打脸,科任老师们陆续向我抱怨班上秩序不好,班际整洁秩序比赛几乎不曾上榜,甚至开始有家长打电话来,说我们班的学业表现好像不如其他班级,是不是老师都没在管?⋯⋯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一切都跟我当初想像的不一样?
七年级上学期在忙乱中度过了。七下开始,我试图重整秩序,建立班级规矩。正如其他同事所料,我失败了⋯⋯七下的班级仍是一团乱。整洁、秩序、成绩都不好。OK!那至少我最在乎的,学生总有觉得他们在学校是自由、开心的吧?很意外的,从各种试探中我才得知,他们并不快乐。
因为上课秩序差,老师们需要更抓紧管理,学生感觉很不自由。每週的荣誉榜总是敬陪末座,学生无从得到肯定,更常有一种「对啦,我们班就是很吵又很脏啊。」的消极感受。许多科目的班级平均成绩不佳,学生缺乏成就感,不时会说「反正我们班成绩就烂啊,老师也不想教我们吧?」这些话。种种听在导师耳里,心中非常难受。
不喜欢权威压迫,也能重整班级风气
七升八的暑假,我花费许多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八年级一开学,我说明要请学生配合的规矩,也讲清楚每条规矩的背后意义何在,并和他们做讨论与调整。我不喜欢权威压迫,所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纳入其他老师的宝贵经验,重新建立班级风气。即使知道冲突和反抗在所难免,但改变原本就会有阵痛期,我很庆幸自己有踏出这一步。
早餐真的来不及吃?我开放早自修前十五分钟让孩子们安心吃完早餐,若时间内吃不完也请先装袋收好,避免各种气味充斥。中午睡不着?为了尊重想午睡的同学,班上的主灯还是要关闭,但开放班级阅读区让想看书或写作业的孩子使用,前提是要保持安静,若有嬉闹声即暂停使用一週。外堂课列队走可以避免少数同学落单或有小孩没跟上却不知道这节该去哪间教室。上课要丢垃圾?哈啰?真的有这么急吗?请先放抽屉,下课再去丢!
我想,多数老师并不是在完成实习的那一刻、或考上的那一天,就具备足够能力当好一位老师。理想跟实际之间,确实有差距。我花费了半年才了解,没了最基本的秩序和界线,少数无法自我控制的个体容易影响班级整体,最终造成大家都不乐见的场面。
最简单的例子,若科任老师管不动班级秩序,通知导师也无效,最后老师会不想管,演变成老师和其他有心念书的同学也无法好好上课,于是别班上了九成的内容,我们班可能只能上五成,最终的结果就是:科任老师不喜欢上我们班的课(班级名声不好),而班级成绩跟着下滑(老师绩效不佳),学生也失去信心(缺乏自我肯定)。一个大家都输的局面。
经验累积,让自己面对挑衅也能微笑化解
当时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学到非常多,那些失败的、成功的经验也累积成为我往后带班的重要基石。我从曾经被孩子气到把讲桌拍到裂开(总务处报价:老师请赔款1,200元)(桌子对不起)、对于午休一直故意走动干扰其他同学的孩子,屡劝不听后,半演戏地把座椅从后门扔到走廊(椅子对不起)。到后来这几年,遇到当面挑衅对我说:「老师,我讨厌你!」的孩子,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回答:「是喔~可是我很喜欢你欸!」然后看他瞬间脸红害羞地躲回教室。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他的天命,我想,我的或许就是走上当老师一途吧。也许一开始因为过度理想化而走得有些辛苦,但始终不变的,是我总是会看见那些一般人眼中所谓「坏孩子」的优点,以及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教书10年,其实不算资深,但我真没有遇过哪个孩子真的很坏、很糟糕。顶多调皮,或是有些偏差行为,甚至更多的,不过就只是想引人关注罢了。
第一届的混乱经验告诉我:奠基在纪律与尊重之上的自由,才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对初踏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身体和心理都正迎来剧烈转变,也会试图探索自己与周遭人事物的各种极限。在这样的环境下,若缺少适当引导,便很容易混淆了「自由」与「随便」。正因此,在这个阶段,来自成人(教师、家长都是)的适度坚持与严格是必须的。
自由、快乐的班级,建立在自律与尊重之上
而身为导师,我的首要工作就是陪着他们一起逐步建立规矩和正确价值观。这个「导」不仅是「教导」,更是「引导」(至于究竟导师这位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也曾跟同事有过非常激烈的辩论,但这要认真讨论起来大概又要再花三千字了)。当孩子不再需要一直被管教约束也可以自律,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他便可以渐渐迈向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无论在学习方面和日常生活上,都是如此。
带着第一届的养分,从第二届开始,我慢慢找到自己的步调。从不太敢与家长接触的新手,到努力把家长变成助力,一起陪孩子度过青春期的风暴。说到底,我最希望的还是来到班级的孩子都会喜欢自己在这个班上的三年时光。
每每在毕业典礼上,看着三年被浓缩成了各班90秒的影片,总是感触良多。无论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将前往何处,都希望他们可以带着满满的荣誉感,迈向下一个阶段与往后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