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游户外计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防减灾自护自救课程

  • 防减灾的重要性
  • 地震自护自救
  • 火场逃生、灭火技能
  • 高楼(空)缓降训练
  • 外伤急救培训
  • 危机意识训练
  • 洪水自救
  • 校园防恐防暴
  • 地震逃生专业演练
  • 防震减灾进社区
  • 基层自救自护培训及构建
  • ......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儿童防侵害公益课程

By 发表于 2015-11-30 / 浏览 7551 次 / 0条留言 [复制链接]
我们在询问家长们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得到了如下答案:“跟孩子说不要到处乱跑,走散了就在原地等”、“不要理睬陌生人”、“你要不听话,就和电视上的小孩一样再也见不到粑粑麻麻了”。。。

可是,这样的安全教育,真的有效么?

  •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针对儿童的人为侵害多为熟人实施。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该中心针对近年来340个儿童遭受性侵害案件的统计发现,68%是熟人作案。而儿童诱拐及绑架等人为侵害案件,超过61%以上为“熟人”所为。
  • 和父母走散了,站在原地等
    孩子理解的原地与父母理解的原地是同一个概念麽?况且孩子理解的原地是从发现找不到父母开始,被动等待真的是最好的方式么?跟孩子提前约定好走散后的具体等待地点,或让孩子牢记父母手机号码、在走散后主动告知所在位置信息要有效得多。
  • 需要求救时,先找妇女和老人
    大家往往觉得,妇女和老人更值得信任,而在拐卖儿童的各类刑事案件中,实施主体多为妇女。而老人由于信息反馈能力差与自身的力不从心,无论从精力、体力或者是意愿上都不是最好的求救对象,无法快速带领孩子脱离险境。
    在求助时,如按照群体>个体、聚焦对象求助>散焦式求助的方式求助,获救可能性往往大得多。向一群人求助获得帮助的概率要大于向单个的人求助,因为随从效应下人更容易响应。向确定的个体的求助得到帮助的概率要大于向不确定的,因为人们对于这样的针对性求助往往不愿意拒绝。向情侣求助的概率往往比较高,情侣中的女性会有天生母性情节、更容易帮助孩子,而其中的男性出于恋爱期的雄性荷尔蒙分泌因素、而更愿意出手相助。
  • 你要不听话,就会和电视里的小朋友一样被怎样怎样……
    恐吓式教育往往具有惊人的逆反效应或过度防御效果。家长越是禁止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吸引力越是强。而且过度紧张的家长也会教育处过度紧张的孩子,会损害孩子的阳光心态。我们在训练中碰到过一个真实案例,有个孩子跟父母走散后,周围人跟他说,“把你爸妈的电话给我,我帮你联系他们”,结果孩子义正言辞反馈,“滚开!我爸妈不让我跟陌生人说话。”有警惕意识是好的,可过度防御只会适得其反。
  • 当有陌生人夸赞孩子时,你会很警惕吗?
    有人夸你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可以友好的跟陌生人说谢谢。
    但要告诉孩子,遇到以下几种“陌生人”时,要多加警惕。一是向孩子求助的人。如果有成人请孩子带路等,应立即保持安全距离,或拨打110请求帮忙。二是要带孩子去玩的人。三是叫孩子名字的人。家长不要让孩子的名字出现在衣服外边、背包等地方。四是告诉孩子家里有紧急情况的人。要明确告诉孩子,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能跟别人走,可请警察帮助。五是说话的时候总是伸手摸孩子的人。平时,要和孩子一起演练安全距离的控制,在“陌生人”触摸自己的时候,迅速退后。
  • 要有安全意识,粑粑麻麻觉得你安全意识还不够
    家长们包括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的理解就是把成人的安全知识说给孩子听,不断地重复,希望孩子能够记住。但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成人可以理解的安全知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当他们真的遇到复杂的实际情况的时候,他们真的能记住么?他们就算是记住了,真的可以用么?看看我们现在成年人都会被层出不穷的骗局所欺骗就知道了,如果要按自己的安全知识来防范,永远只有四个字“防不胜防”。所以建立正确的安全距离,让孩子设定清晰的规则,与不恰当的接触和危险的环境保持相当的距离,就有更大的可能远离侵害。安全距离比安全知识更重要。

    让孩子在体验式训练中形成无意识习惯比牢记安全知识更有用。在危害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时候,有个“黄金60秒”,这60秒内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很有可能躲避了危害。让未成年的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靠自己的安全意识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本不靠谱。体验式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短时间内靠自己的本能反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无意识习惯比安全意识更重要。孩子渴了要喝水,不会先想一下我渴了要怎么办,而是立刻就知道要喝东西,至于喝可乐还是喝雪碧是需要意识决策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养成类似渴了就要喝水的无意识安全习惯。

    这两点改变都需要家长的身体力行,很多家长只是会嘴上不断重复“不要跟陌生人讲话”,“天黑了不要一个人走路”,这确实是对家长来说最轻松的方法,但对孩子往往是最无效的。对儿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扩展思维能力的不足让他们不足以真正理解一两句简单的话语背后的含义,以及与真实环境的映射。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模拟的环境,用孩子们最熟悉的比如游戏或者实践的模式,让孩子们兴致高昂的参与进来,真正理解并通过互动式的训练形成无意识的习惯。
  • 您喜欢给孩子穿红色衣服么?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穿类似红色的非常鲜亮的衣服,可是这种显眼的颜色,也会让犯罪分子寻找犯罪目标时率先看到。如下图,你是不是第一眼看到红色衣服的孩子?


大家看一看,这些安全教育里的最大误区,你有吗?

那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被侵害呢?
  • 听话式教育环境下长大
  • 得不到正确满足的孩子
  • 生活在否定、限制性教育环境下
  • 说教大于行动的父母
  • 过度焦虑的父母
  • 过度放松的父母


我们要如何保护孩子?
除了父母正确的安全教育方式、有效的儿童体验式训练以及完善的社会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外,我们还对市面上多种儿童智能设备的评估测试后,推荐如下:
1)蓝牙贴片--如stick-N-find贴片、nut智能寻物防丢贴片等,相较手表及鞋子等装备其隐蔽性更强。stick-N-find和nut都是智能寻物防丢贴片,是基于蓝牙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寻物防丢智能设备,ios和Android系统都有相应的APP。让孩子随身带着贴片,设置好距离(如10米),孩子超出设定距离后app就会发出警报,app上会显示孩子位置,且贴片续航时间较长,约3个月。贴片最好不要放在太显眼的地方,如挂在钥匙上。尽量放的隐蔽一些,如孩子的口袋里、孩子的钱包里等不易被犯罪嫌疑人发现的地方。

2)智能APP--如近来很火的“宝宝在哪儿”等。宝宝在哪儿是首款专注寻找丢失孩童的公益APP,产品原理是通过定位用户手机,让该地点附近的APP用户共同参与寻找。当孩子丢失后,用户可上传相关信息(包括丢失地点,场所,孩子体貌特征等),APP将该信息实时通知附近的其他用户,以便快速找到该丢失孩童,有安卓和ios版本。

3)相关外置佩戴装备--比如360安全卫士手表和云朵、步丢等智能定位童鞋。但随着其产品广告越来越多、颜色越来越鲜艳——也意味着犯罪嫌疑人也越来越容易发现。


我们期待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安珀警报。 “安珀警报”(AMBER Alert)是美国的大众紧急报警系统,是专门为被绑架或被拐少年儿童设立的。该系统由执法机构、广播电视、无线通讯、网络公司、交通运输机构合作组成。当绑架儿童案发生后,该系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电子邮件、路边电子告示牌等现代讯息传播方法,告知整个社区绑架案的详细信息,发动民众协助提供破案线索,使民众成为破案的眼睛和耳朵,目的是早日找回孩子。据司法部的统计,1996年以来,共有672名被绑架的少年儿童因为安珀报警系统的协助,被安全救出。

我们期望着通过公益课堂和儿童防侵害系统训练营的方式,与家长及学校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这颗大齿轮建立完善的儿童保护体系。



还没有任何留言,咱先来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探游青少年户外成长计划的老师、领队、达人们......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d by Autoit.

© 探游户外社区&青少年户外成长计划.

.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